(学生通讯员 朱永康)10月23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与纪检监察学院(国家治理学院)、法学院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法治中国·大讲堂”第四十六讲暨2025年涉外法治创新课程第十二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治楼成功举行。
讲座特邀联合国法律客座教授斯拉沃米尔·雷多(Slawomir Redo)担任主讲嘉宾,围绕“联合国的发展援助中的‘双赢’与法治原则”展开。讲座由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周凌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带头人徐汉明教授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徐汉明教授、周凌教授对雷多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与雷多教授互赠礼物。

雷多教授从全球治理的宏观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网络安全、基础资源管理等。他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有效的治理方案必须立足于“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治理需求和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国际社会在提供发展援助时,应充分尊重当地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通过深入调研和对话,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定制化方案。
在讨论治理的普适性原则时,雷多教授特别指出,无论国家发展水平如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和保障基础资源的社区化治理都是不可动摇的核心。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说明,妇女和儿童往往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权益保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同时,基础资源如饮用水、食物和能源的可持续管理,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是实现长期发展的基石。

雷多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双赢”理念在发展援助中的具体应用。他提到,传统的援助模式往往侧重于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为非洲社区钻井取水。然而,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虽能解一时之急,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双赢”,应体现在“授人以渔”的智慧中——即通过能力建设和制度赋能,培养社区的自主决策和管理能力。例如,在资源管理方面,援助项目不应仅仅提供一口水井,而应帮助当地居民建立水资源管理的规则和机制,让他们能够自主决定水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维护方式。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仅确保了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也增强了社区的内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在法治原则的层面,雷多教授强调,法治是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保障。他指出,法治不仅仅是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在发展援助中,法治原则体现为通过法律和制度框架,保障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促进社区的良性治理。例如,在基础资源管理中,通过制定透明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资源被少数人垄断,确保更多人从中受益。同时,法治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维权渠道,使他们在资源分配和使用中的话语权得到尊重和保护。
雷多教授还结合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双赢”与法治原则的协同作用。他提到,在一些成功的发展援助项目中,联合国通过推动社区参与和法治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迫切需求,还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这种以人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的援助模式,真正实现了援助方与受援方的“双赢”。
在互动环节,现场研究生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问,周凌教授为双方进行翻译,就全球治理中的文化差异、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以及如何平衡短期援助与长期发展等问题与雷多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雷多教授以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雷多教授在赠予同学们的明信片上签名并寄语
审核: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