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主办,福建省南平市宋慈文化研究会(筹)、南平市建阳区宋慈研究会、《数字法治》编辑部承办,南平市法官协会、南平市检察官协会、南平市警察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协办的“宋慈司法精神赓续发展与数字时代证据技术学问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南平举行。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振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法学会会长黄海昆,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先后致辞。南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钟文龙,南平市检察院检察长曾传红,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院长黄文艺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主持开幕致辞。开幕式现场,林尚立、袁超洪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实训基地”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学军颁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宋慈奖”?;莆囊罩鞒纸遗埔鞘胶徒毕罘⒉家鞘?。

研讨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主持。研讨发言环节,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所长、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占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原一级巡视员许寿辉,北京大学教授郝永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董邦俊,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研究所长李小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胡斌作主题报告。

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董邦俊教授做了题为《探寻中华法治文明:从〈洗冤集录〉中汲取刑事司法智慧》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洗冤集录》作为世界首部法医学专著,蕴含“重证据实、科学断案”的精髓,其强调的现场勘验、物证检验理念,与现代刑事司法证据裁判原则高度契合。董邦俊结合书中“红油纸伞验骨”“溺亡尸体特征”等经典案例解析宋慈“审之又审”的勘查原则,并阐释其证据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刑事司法观。

在总结中,董邦俊教授还结合案例,阐释了传统刑侦理念的时代转化。他表示,在数字时代,虽证据形态与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宋慈追求事实真相、重视证据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在数字时代的刑事司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研讨会还设置数字证据技术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围绕区块链存证、人工智能证据审查等前沿议题展开交流。此次研讨会为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审核:张志刚